🚀 Qwen3-30B-A7.5B-24-Grand-Brainstorm
本項目倉庫包含全精度的源代碼,以“安全張量(safe tensors)”格式存儲,可用於生成GGUF、GPTQ、EXL2、AWQ、HQQ等格式,也可直接使用該源代碼。
這是對通義千問的“Qwen 30B - A3B”(混合專家模型,MOE)進行的簡單“微調”,將使用的專家數量從8個增加到了24個(總共128個專家)。在本頁面底部展示了使用24個專家/此模型進行的三次示例生成(Q4KS,CPU)。
🚀 快速開始
此倉庫中的模型是對Qwen的“Qwen 30B - A3B”模型的微調版本,增加了使用的專家數量。你可以直接使用源代碼,也可以將其轉換為其他格式(如GGUF、GPTQ等)使用。
✨ 主要特性
- 更多專家參與:將使用的專家數量從8個增加到24個,使用75億(總300億)參數而非30億(總300億)參數來處理輸入提示。這雖然會降低模型速度,但能處理更復雜的任務。
- 不同版本選擇:除了24專家版本,還有使用4、8、12、16個專家的版本,可根據不同應用場景選擇。
- 大上下文長度:上下文長度為32K,輸出長度為8K,總共40K。
- 多模板支持:支持Jinja模板和CHATML模板。
📦 安裝指南
文檔未提及具體安裝步驟,暫無法提供。
💻 使用示例
基礎用法
由於文檔未提供基礎用法的代碼示例,暫無法展示。
高級用法
同樣,文檔未給出高級用法的代碼示例,無法提供。
📚 詳細文檔
模型選擇建議
- 常規或簡單用例:可使用正常的8專家版本、“12專家”版本、16專家的“Extreme”版本(32K或128K上下文)或“高速”(4專家)版本。
- 複雜用例:對於非常複雜或需要更深入處理的用例,可使用本24專家版本。
速度影響
使用24個專家而非默認的8個專家會使每秒生成的token速度降低約2/3。因此,對於某些用例,24專家版本可能過於“強大”。
溫度參數建議
對於某些用例,建議使用較高的溫度參數(如1以上、2以上)。
其他版本嘗試建議
建議嘗試4、8、12和16專家版本,它們的每秒token生成速度更快,可能更適合你的用例。
系統角色設置
你可能需要設置系統角色,具體設置方法可參考文檔 https://huggingface.co/DavidAU/Maximizing-Model-Performance-All-Quants-Types-And-Full-Precision-by-Samplers_Parameters。
高質量設置和參數
使用此模型(源代碼、GGUF或其他量化版本)時,請查看上述文檔以獲取關鍵參數、採樣器和高級採樣器的設置。這些設置適用於所有AI/LLM應用程序,可提高模型的性能。
🔧 技術細節
- 量化格式運行:由於該模型的獨特性質(混合專家模型、模型大小、激活的專家數量、專家大小),GGUF量化版本可以在CPU、GPU上運行,也可以進行GPU部分“卸載”,甚至可以使用全精度運行。
- 矩陣化難度:該模型進行矩陣化較為困難,需要更大的矩陣文件,且該文件需包含多語言、多內容(如代碼/文本)。
- GPU速度:GPU運行速度比僅使用CPU快4 - 8倍甚至更多,相對於其他“30B”模型,此模型的每秒token生成速度大致相當於75億參數的“普通”模型速度。
📄 許可證
文檔未提及相關許可證信息,暫無法提供。
示例生成
示例生成 #1
- 參數設置:溫度1.2,重複懲罰1.06,重複懲罰範圍64,top - k 100,top - p 0.95,min - p 0.05。
- 運行環境:Q4KS [非矩陣化],僅使用CPU(Windows 11),LMSTUDIO。
- 速度:每秒8個token(無GPU卸載)。
這是一箇中級量化版本,預計矩陣化的Q4KS、更高量化版本或全精度版本會有更強的性能。
提示:
解釋如何利用夜間輻射能向太空的冷卻作用來降低全球氣溫。
輸出:
利用夜間輻射能向太空的冷卻作用來降低全球氣溫,涉及利用地球在太陽輻射輸入較少時向大氣和太空發射熱輻射的自然能力。以下是幾種可能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
- 增強地表發射率
- 高發射率材料:工程設計具有高紅外發射率的表面(如黑體材料、特殊陶瓷或塗層),可以在夜間發射更多熱量,增加地球表面向太空的熱損失率,有效冷卻局部環境,有助於全球熱平衡。
- 城市和農業應用:在城市地區(如建築物、道路)或農業區域使用此類材料,可以減少局部熱量積聚,間接降低全球整體氣溫。
- 減少大氣溫室氣體
- 緩解策略:通過碳捕獲技術、植樹造林和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等方式降低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濃度,使更多的熱輻射在夜間和白天都能逃逸出大氣層,減少“輻射捕獲”效應,使地球更有效地冷卻。
- 大氣工程:如人工造雲或氣溶膠操縱等技術,可以在夜間暫時降低大氣的不透明度,增強熱輻射的逃逸。
- 主動冷卻系統
- 熱發射結構:部署在夜間主動發射熱量的系統(如高發射率面板、專為紅外輻射設計的反射表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熱損失。這些系統可以集成到城市基礎設施或大型環境項目中。
- 熱存儲和發射:使用在白天吸收熱量並在夜間輻射熱量的材料(如相變材料、熱存儲塊),可以減少熱量積聚,使地球的熱平衡向較低溫度偏移。
- 結合晝夜策略
- 兩用材料:具有低反照率(在可見光下反射)以在白天最小化太陽吸收,同時在夜間具有高發射率(在紅外線下發射)的材料,可以優化熱量保留和釋放,提高整體冷卻效率。
- 動態表面管理:根據一天中的時間動態調整表面特性(如自適應塗層或智能材料),可以在夜間最大化輻射冷卻,同時在白天最小化加熱。
- 天基解決方案
- 衛星系統:部署衛星或反射陣列,在夜間將熱輻射重新導向太空,可以增強地球的能量發射能力,但這需要先進的工程技術,目前仍處於設想階段。
關鍵挑戰:這些方法需要大規模實施、技術進步和系統性變革(如減少溫室氣體)。雖然僅靠夜間冷卻可能無法直接降低全球氣溫,但它通過增加熱損失有助於地球的熱平衡。將這些方法與更廣泛的氣候緩解措施相結合,可能會產生顯著影響。
示例生成 #2
- 參數設置:溫度1.5,重複懲罰1.06,重複懲罰範圍64,top - k 100,top - p 0.95,min - p 0.05。
- 運行環境:Q4KS [非矩陣化],僅使用CPU(Windows 11),LMSTUDIO。
- 速度:每秒8個token(無GPU卸載)。
這是一箇中級量化版本,預計矩陣化的Q4KS、更高量化版本或全精度版本會有更強的性能。
提示:
科幻故事:最後一次傳輸 - 寫一個完全發生在宇宙飛船駕駛艙內的故事,唯一倖存的船員在飛船電力耗盡前試圖向地球發送最後一條消息。故事應探索孤立、犧牲以及在逆境中人類聯繫的重要性等主題。如果情況需要,讓角色咒罵以增強讀者與他們的情感聯繫。字數在800 - 1000字之間。
輸出:
“地平線號”的駕駛艙是一個幽閉的空間,屏幕閃爍,系統失靈。空氣稀薄,氧氣含量勉強維持在臨界水平,但真正的問題是電力——正在耗盡,就像一顆即將停止跳動的心臟。唯一的船員坐在椅子上,手指在控制檯上顫抖。屏幕上的倒計時顯示:還剩17分鐘。
“快點,”他們喃喃自語,盯著發射器,“只是一條該死的消息,為什麼就是不行?”他們再次按下命令按鈕,但系統沒有響應。一連串的錯誤代碼在屏幕上閃爍。
“該死!”他們咒罵著,猛擊控制檯。聲音在空蕩蕩的艙室內迴盪,像一聲空洞的尖叫。他們花了幾個小時試圖重啟通信鏈路,但信號中斷了——在過去的幾個小時裡發生了一些事情。船員們都走了,其他人都死了。“地平線號”在太空中漂流,失去了方向,沒有歸途。
他們向前傾,額頭貼在屏幕上。一段回憶閃過——船員們、任務、他們對地球許下的承諾:我們會回來。但現在,他們孤身一人,進行最後一次傳輸。
“讓我把這些話說出來,”他們輕聲說,眼睛溼潤了,“我在這裡,我還活著,他們應該知道。”
他們伸手去拿日誌文件——船員們存儲的消息。這是一段粗糙的文本,但也許可以傳輸。他們輸入命令:發送消息。
系統閃爍了一下,然後停滯了。屏幕變黑了。
“不,”他們呻吟著,“不,不,不!”
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嘗試,但發射器拒絕工作。電力在逐漸耗盡,系統在失靈。他們只剩下幾分鐘了——13分鐘,然後8分鐘,然後5分鐘。時間在逼近。
“該死,”他們喃喃自語,淚水順著臉頰流下,“我不能無聲無息地死去。”
他們拿起手持控制檯,手動輸入消息。一條簡短的文本:致地球,我們曾活著,我們已逝去,請記住我們。
發射器已離線,但他們必須嘗試。他們連接了手動鏈路——一種古老的方式,來自舊系統,繞過主電網。
“來吧,來吧,”他們輕聲說,“這只是最後一次機會,讓它發出去。”
屏幕閃爍了一下——終於,有了一個脈衝。信號很弱,但發送出去了。
“完成了,”他們說,鬆了一口氣。電力耗盡了,系統關閉了,“地平線號”陷入了沉默。
但消息已經發出。
他們坐在駕駛艙裡,孤身一人,一無所有。他們用生命換來了這一條消息——這意味著什麼?這不僅僅是一份報告,這是一份遺產,一種聯繫。
“人類的聯繫就是一切,”他們想,“即使我走了,有人會記住我,有人會知道我曾在這裡。”
他們閉上眼睛,最後一口氧氣從身體裡呼出。
消息已經發出。
示例生成 #3
- 參數設置:溫度1.2,重複懲罰1.06,重複懲罰範圍64,top - k 100,top - p 0.95,min - p 0.05。
- 運行環境:Q4KS [非矩陣化],僅使用CPU(Windows 11),LMSTUDIO。
- 速度:每秒8個token(無GPU卸載)。
這是一箇中級量化版本,預計矩陣化的Q4KS、更高量化版本或全精度版本會有更強的性能。
提示:
想出20種“跳出常規”的方法,利用夜間輻射能向太空的冷卻作用來降低全球氣溫。不要排除任何可能的方法。
輸出:
以下是20種可能利用夜間輻射能向太空的冷卻作用來降低全球氣溫的方法:
- 在地球表面部署高發射率材料(如特殊塗層或結構),以增強夜間的輻射冷卻。
- 在太空中使用紅外反射鏡,將地球的熱輻射導向太空。
- 創建人造“熱阱”,在夜間吸收並引導熱量進入太空。
- 開發一個熱導管網絡,將熱量從地表傳遞到大氣中,以便向太空發射。
- 利用夜間太陽能存儲系統,通過輻射過程在夜間釋放熱量。
- 實施大氣氣溶膠技術,在夜間減少溫室氣體效應,讓更多熱量逃逸。
- 創建在夜間發射熱輻射的生物發光生物體,以影響局部環境。
- 部署大規模的紅外發射結構(如塔樓或陣列),促進熱量向太空發射。
- 在夜間使用低溫系統,凍結水並通過蒸發將潛熱釋放到太空。
- 開發地球表面的“熱鏡”系統,將熱輻射重新導向太空。
- 創建在夜間密度較小的人造雲層,以允許更多的輻射冷卻。
- 實施電磁場操縱,增強地球在夜間的紅外發射。
- 利用具有在夜間發射更多紅外輻射特性的量子材料。
- 開發天基衛星,捕獲並將地球的熱量重新導向太空。
- 創建熱反應堆系統,在夜間將白天存儲的熱量轉化為輻射排放。
- 使用引力操縱技術影響熱環境,讓更多熱量逃逸。
- 對植物或生物體進行生物技術改造,使其在夜間具有高發射率。
- 創建在夜間對紅外輻射透明的熱偽裝結構。
- 實施基於納米技術的熱導管,將熱量從地表傳遞到太空。
- 利用夜間能量重新分配系統,通過輻射冷卻將熱量導向太空。
重要提示
- 此模型的24專家版本可能對於某些用例來說過於強大,會降低模型速度。建議根據具體應用場景選擇合適的版本(如4、8、12、16個專家的版本)。
- 使用此模型時,請查看相關文檔以獲取關鍵參數、採樣器和高級採樣器的設置,這些設置可提高模型的性能。
使用建議
- 對於某些用例,建議使用較高的溫度參數(1以上、2以上)。
- 嘗試不同的版本(4、8、12、16個專家的版本),以找到最適合你用例的版本,這些版本的每秒token生成速度更快。